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修复加工服务项目结项
11月下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24年档案修复加工服务项目通过馆方验收,顺利结项。项目完成数万张破损档案修复,完成档案借调、前处理、修复、裁切、质检、还卷等工作。
项目伊始,迈越文保组织项目团队、准备项目工具材料,按照项目流程、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下进行项目技术培训、技术考核和安全保密教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遇到的难题,接受馆内修复专家的指导并按照GB/T 42468.4-2023《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4部分:修复操作指南》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尽最大努力保证档案安全。每月组织项目成员接受安全保密教育和月结束总结,有效提升修复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档案和项目人员的安全。同时,二史馆领导把控项目总体,关注项目进度,协调各项事务,严格要求,严谨管理;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专业敬业,细致工作,悉心指导;公司也高度重视本项目,高层管理人员多次到项目现场与馆方沟通交流,配合工,调度资源,及时行动,解决项目出现的问题;公司项目组成员遵守纪律,认真工作,虚心请教,学习思考,保质保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典藏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府及直属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作为中华民国的故都,南京保存了大量有关民国时期的重要历史档案资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极具研究价值。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也希望后续双方继续发掘本项目中具有学术意义和科研价值的研究对象,采用更多研究方法,更多分析检测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东北区域国家重点档案修复项目新进展
近日,东北区域国家重点档案修复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部分通过验收。
2024年东北区域国家重点档案修复项目是由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辽宁省档案馆)委托,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接,旨在对辽宁省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馆藏的珍贵破损档案进行修复。
沈阳市档案馆馆藏一批民国档案,因年代久远,档案纸张老化磨损严重,酸化程度高,存在残缺、脆化、糟朽、粘连、装帧缺失等情况;档案形制特殊,尺幅不一,纸张类型多样,装帧形式各异。修复团队认真听取了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辽宁省档案馆)的专家老师在档案的破损等级划分、修复技术手法、修复基本原则等方面提出的指导性建议,仔细考虑了馆方对档案长久保存、后续利用等场景中的实际需求,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档案情况制定对应的修复方案。
在沈阳市档案馆各位领导和相关负责老师的全力支持下,修复团队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全部项目任务,共修复某全宗中的破损档案5000多页(折合A4幅面),所有档案均按照修复前编制的修复方案进行修复,所有修复成品通过多轮次修复质量检查;并形成了《质检情况汇总表》、《档案修复记录汇总表》和分析检测数据等组成的验收材料。
此次项目沈阳市档案馆部分的顺利验收,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将总结此次成功经验,同时也直面不足,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后续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的项目部分也能有条不紊地推进,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让珍贵档案修复工作在科学与专业的轨道上持续前行,为东北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临沂市档案馆脱酸、修复及仿真复制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临沂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脱酸、修复及仿真复制技术服务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由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情况做出详细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听取项目汇报,审阅项目脱酸、修复及仿真复制成果,经过详细质询和讨论认为:本项目的实施符合《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90-2022档案仿真复制工作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完成了项目约定的馆藏档案资料脱酸、修复及仿真复制内容。
本项目实施过程分成了两个阶段。包括前期对《御批通鉴辑览》文献脱酸和珍贵房契、地契的修复。后期对修复后房产、地契进行仿真复制工作。
脱酸:经项目前期检测分析该批待脱酸古籍pH值均值在4.0-5.0之间,书页天头、地脚发黄变脆明显,纸张酸化严重。脱酸后纸张碱储量数值明显升高,pH值均值在7.0-8.5之间,符合档案脱酸标准,脱酸效果显著。
修复:本项目待修复珍贵房契、地契,形制不一、纸张类型多样、写印色料丰富且有洇化风险,部分地契絮化、粘连现象严重,字迹拼对难度大,达到特残破损等级。针对不同纸张病害类型,修复团队与公司多名咨询专家多次商讨,制定出相应修复方案进行修复。修复成品最终达到平整、可视、便于翻阅、利于储存的目的。
本次项目得到临沂市档案馆领导和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帮助与支持,保证了项目圆满完成。迈越文保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双方能够在档案保护工作领域持续深入开展合作。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地契档案修复保护项目通过验收
2024年12月16日,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地契档案修复保护项目,在榆阳区档案馆顺利通过验收。档案馆各专家领导出席本次验收会议。
验收会现场由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做出详细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听取项目汇报,审阅项目成果,经过详细质询和讨论认为:本项目的实施符合《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本项目完成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官契”、“民契”等地契档案的修复、脱酸和数字化加工,数量和质量均符合项目要求。
本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前期对馆藏地契文献资料的整理、拍照、数据检测、制定修复档案及修复。修复后对地契文献资料数字化加工、脱酸及数据检测工作。本项目待修复馆藏地契,形制不一、纸张类型多样、写印色料丰富且有洇化风险,部分地契絮化、粘连现象严重,字迹拼对难度大,揭粘难度高。针对不同纸张病害类型,修复团队与专家多次商讨,制定出相应修复方案进行修复。修复成品最终达到平整、可视、便于翻阅、利于储存的目的。经项目前期检测该批档案纸张酸化严重,纸张碱储量低。脱酸后纸张碱储量数值明显升高,符合档案脱酸标准,脱酸效果显著。
本次项目得到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领导和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帮助与支持,保证了项目圆满完成,项目修复成品得到各位领导的一致认可,经过本次档案修复合作,加强了陕西和山东两省对档案保护工作的交流与联系。
衡水市档案馆档案脱酸技术服务项目通过验收
衡水市档案馆保存的一批清代民国古籍和近现代报刊,因年代较为久远,纸张发黄发脆,酸化、老化、变色严重,纸张机械强度降低,亟待脱酸处理。公司技术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展前期调查工作,对不同类型、不同材质的纸张抽样调查,记录分析检测数据和纸张保存情况,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档案脱酸技术方案。在试脱酸后,针对不同档纸张类型、破损状况、酸化程度进行脱酸处理。破损严重的档案加固修复后再进行脱酸。部分古籍酸碱度在3.0-5.0之间,酸化严重,使用安书镁无水脱酸液进行浸泡或喷涂的脱酸处理后,档案纸张原貌无变化,纸张pH值上升到7.0-10.0之间,符合《GB/Z42964-2023 图书馆纸质文献脱酸工艺有效性评价方法》。